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网站内容管理系统 >> 宁德旅游 >> 美丽宁德 >> 魅力乡村专题 >> 魅力乡村游记 >> 正文

追溯一溪西流水

 

2018/6/15 17:16:11 全景屏南 莫 沽 /图…  字体大小: 【字体:

  夜晚,我到朋友的文笔轩写字,喝茶,嗑聊,字没写几个,茶倒喝了好几泡。茶,是本地产的小种茶,有一种朴拙的香,醉人,润喉,三两杯下肚,闲侃的劲就足起来了。

 

  先是侃神造天地万物,特别是男人用肋骨造水水的女人,很解渴,很适合在茶座上聊;接着聊秦统一中国,之后又分分合合,合合分分,虽仅是一家人的事,但很远,聊起来空泛,无边无际。后来聊到了分县,开县,第一村为400户的谢坑,至清末与民国年间,几经匪灾,已沦落为一座普通的村庄;第二村为295户的忠洋,是一棵长青树,至今仍然是摆在屏南前几位的大村庄,县域东南第一重镇。茶味就这样渐渐浓起来了,我的思绪也随之使性飞扬。

 

  忠洋,史上有忠义乡之称,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发源于古田的忠洋溪自东向西穿村而过,悠闲流淌,入村的客人常被这一溪西流水搅乱了方向。村四周有峻立拥南天的旗山,山尖似笔,文脉通达,诗曰:“文人得遂封候愿,武弁欣占得路先”;有巍峨旖旎的笔架山,峰峰相连,恰如三吕笔,诗曰:“群峰如指翠相连,笔架形同列帝边”;有鼓山如屏如印镇住村子风水,诗曰:“征人却敌列仙班,一鼓巍然镇巨关”;还有列于村口左右守关的金镜山和回马山,形成“双象交牙”之象,诗曰:“金镜拥立峙东南端,恰似中源砥柱间”。此外,还有龙山、玉屏山等山山照应,“伞石飞泉”“朝冠错彩”“灵龟守口”等天然奇观巧妙点缀,如此意象的风水宝地,早在千年前就吸引了多个姓氏的先民在此肇基立业。

 

 

 

  缘着忠洋溪逆流而上,是村子日头升起的地方。山为避风之所,水为生命之本,是为山骨水血。早在唐宋年间就有胡、黄、李、朱等姓氏先人拓荒肇基的背影穿梭在忠洋溪畔,依山面水,垒石编茅,胡堂坪、黄厝林、李厝里、朱厝下……这些带有明显姓氏印记的古地名,如同古村的胎记,叙说着村庄过往的历史。溪水悠悠流淌,时光缓缓回溯。唐末,河南固始人陈宗传八世孙陈邝为避战乱,自福州横街头迁居古田县洛阳里白溪里,其三子陈丽本为后周都衙官,他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随手一丢乌纱帽,跑到山高皇帝远的黛溪漳口过起隐居生活。南宋初,陈丽八世孙陈济迁往莒溪,后转徙于忠洋开基立业。陈姓就这样参与了忠洋村多姓划地结庐的竞争,既吵吵嚷嚷又相互融合,同饮一溪水的混居格局。

 

  宋绍兴三年(1133),忠洋村石申臂平梁桥、水坝、官路、陈家井等大小工程相继建成。至元朝,陈姓已打下一定的基业,一位来自古田韦端的小伙子韦弘,与兄康珍翻越村北“岭高湿云根”的巍巍屏障,一路亦工亦行来到林墩小住。之后,康珍落脚于西溪境龙潭里三百坵兴家立业;弘经鼓现到忠洋墩里大厝陈瑛家务工,深得主人家喜爱,被招为婿。一粒种子,只要落地就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烈日炎炎,皆能卯足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数年后,弘自立门户,携妻陈缎小肇基于前墩,成为忠洋韦姓始祖。这一粒漂泊不定的种子,繁衍成一座拥有近3000韦姓后裔,外迁人口不计其数的边陲重镇。村中长者说,韦姓独木之所以成林,得益于一块风水宝地,而弘公的仁慈好尚注定他该得到这块宝地。村中流传有一个有鼻有眼的传说故事。

 

  传说弘心地善良,待人接物,不分贵贱,礼数周全。一日,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到大厝乞食,受到怠慢,正欲离开,恰遇见弘,弘给吃给喝,待之如亲人。老人离开时,耳语曰:“他日分家,不必它求,唯求官路上山场安家,并笕饮陈家井之水。”言罢即如风消失。弘另立门户时,已帮助岳父攒下万贯家财,却仅得到凤毛麟角的财产。缎小欲与父亲论理,弘立即制止住了,并按乞食老人的赠言提出请求,岳父暗自嘲笑这位女婿憨厚得几乎变成了傻子,自然就爽快答应了。就这样,弘搬迁到官路上小厅暂住,数年后,在山场下的前墩编茅而居,繁衍子孙。如今,忠洋多数韦姓后裔仍然保持笕饮这口老井之水的传统呢!

 

 

 

  村子的东岳殿建于元天顺元年(1328),主祀泰山公,配祀四大元帅。从地理位置上看,恰处于百木臻臻的村西出水关口。不言而喻,泰山公除了保平安、佑子孙、增福寿外,还肩负着“锁关”“镇水”的重任。每年重阳节,忠洋村都要举办九九登高文化节,主要活动有取香火、游神、演神戏、登高等。游神活动中,泰山公的与其它神有不同的规矩,即出殿要面朝鼓现停轿,鸣炮三声,方可起轿巡游;入殿至门前时,也得调转轿头,面朝鼓现停轿,诵经一版,方可入殿。据村中长者说,这一规矩是与泰山公塑像是从鼓现借来的有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塑像被盗,这一规矩也就淡出了村民的视野。泰山公民俗信仰活动伴随着这一溪西流水的村民足迹有着清晰的文化脉络。

 

  “巾帼须眉崇德行,褒封片石亦千光。”这是清贡生韦少波赞誉二世姑妈锦姑忠义品德的诗句。立于村西通往代溪古道边的“忠义乡”摩崖石刻,犹如一位长者诉说着动人的故事,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说的是,锦姑弟年幼,兄出祖,父母年迈,日耕夜织,终身不嫁,扶弟成家的忠义事迹。元至正十六年(1356),福建道奉旨旌表嘉奖,榜曰“忠义乡”,福建道宣慰使司郡元帅府副使郑盿挥毫题词“忠义乡”三个大字。

 

  紫桥,有亭,清乾隆版《屏南县志》已有记载,作为东岳殿的配套建筑之一,应当也建于元朝。从重建后为一座雕花木平梁廊桥并更名为花桥来推测,它的庐山真面目大概是一座普通的木平梁廊桥吧!但它却是“锁关”建筑群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员。明朝年间,忠洋陈姓人口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村庄二纵三横的“日”字形构架基本成形,韦氏宗祠、长生亭、紫桥等标志性建筑在逄逄锣鼓声中拔地而起。

 

  “教子一经垂相业,传家五代继儒宗。”木有本,水有源。这一幅韦氏“一经堂”标志性对联,书于宗祠正厅堂前,时刻警醒韦氏子孙读书、传家、谦让、出仕等优良族风,祖辈“五世大儒,三代宰相”成为韦氏子孙的楷模。宗祠曾遭受回禄,明崇祯四年(1631)重建。因有了回禄的教训,堪舆先生认为宗祠水出戌,长生居寅,遂在祠前建造了长生亭,挖掘出长生湖,祠前开辟回流长生水。回流,说起来容易,在那个以人力为主的年代,干起来却是一项大工程,源于来龙冈的一涧性急的流水,本要汇入忠洋溪西流,却要硬生生地驯服它的脾气,使之与奔腾的大溪相向而行。如此,这一涧回流水就穿过宗祠四水归湖生生不息了。说来也奇怪,我徜徉在这一西一东的流水间,内心竟然毫无错乱、纠结、烦燥之感,相反,却十分宁静、妥帖。

 

 

 

  “屏邑额赋仅八千两,才有古田三分之一耳。”清雍正十二年(1734),屏南从古田分治。乾隆元年(1736),首任专任县令沈钟上任,面对“收获浅薄,更别无生息”,以致无法完成“粜谷完粮”的困境发出无奈的叹息!时,全县259个村庄,仅12000多户,而忠洋竟有295户,完成四分之一,即二千两的额赋,贡献可谓大矣!

 

  这一溪西流水流入大清王朝后,忠洋村除了通往旧县治古田城关官路和宁德霍童的茶盐古道外,通往省城福州、县治双溪古官的官路也相继完成。忠洋位于宁德、古田、屏南三县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凸显出来,街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上店墘、陈夫人宫、文昌阁、如意亭、战门楼、基督教真理堂等大工程相继建成,紫桥也完成了涅槃后的重建。

 

  “有后则衍,无后则绝。”这是村民念叨千年的心经。丁,人也!为衍之本。农耕时代,村民对难产、重病、水患、回禄等灾难束手无策,唯寄托于神的护佑,以“送子、救产、护胎、佑民”名扬天下的女神陈靖姑成为理所当然的信仰,早在明万历年间七世祖韦伯用就为古田临水宫祖庙捐土名牛角坵的香灯田二十亩,在那古老的农耕年代,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了。村民们每年都虔诚地备上香烛纸钱三实五果等,供品翻山越岭一百多里到古田临水宫取香火。清雍正元年(1723),陈夫人宫落成,位于村西水尾处,与东岳殿和花桥一起肩负起“锁关”之重任。

 

  气势宏伟的花桥坐落于村西水尾,远眺如虹飞渡,午后斜阳下,人行廊桥上,影映碧溪,别有风味。“鳌梁高架锁村西,人影斜阳映碧溪。半壁虹霞凌霄汉,三层蜃阁接丹梯。”清贡生韦肇河的吟咏成为绝唱。花桥原名紫桥,是村民迎接贵客,送别亲人的重要场所。想当年,官老爷驾到,村民慌里慌张地接轿;相公赴京赶考,一别数载,相送同临花廊下,卿卿我我,怎道得尽无限衷肠?万物皆有生命和寿数,宏伟的廊桥也不知于哪一年倒塌了,是遭受回禄或水患无人知晓。清道光五年(1825),由韦廷槐倡捐重建。重建后,桥内彩绘富丽精美,人物花鸟雕刻栩栩如生,名联佳句墨宝云集,处处都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面对此情此景,韦肇河继续吟唱道:“绘成人物添新色,括尽文章忆旧题。畴是丹青经妙笔,漫留新墨托鸿泥。”

 

 

 

  “……离县极远,接壤外境,素恃险僻,负隅刁悍,又莫如长桥、忠洋二村。前经卑职议设巡检二员分驻二村……倘蒙俯允,应在该二村各建衙署一所。”开县之初,颇具慧眼的县令沈钟看到相对富庶的忠洋常遭匪患,多次向朝廷提出“详请添设长桥、忠洋两巡检”的请求,并于乾隆三年六月得到“……即查二村之中,何处尤为紧要,先应添设,悉行妥议”等批复。遗憾的是,当年沈钟却“以城工事被议而罢任”,设巡检、建衙署之事也由此化为泡影。想必,村民是为了自卫而不得不筹资兴建战门楼的吧!战门楼虎踞于入村官路箭头岭之上,居高临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眺望这一溪西流水,一代又一代俊杰的身影不断从眼前闪过。开县26位生员中,就有韦长诗和韦铎上榜。此后,韦长诗、韦子温、韦肇河、韦万基等相继入贡。其中,韦长诗、韦子温官至五品。建国后,又有韦东出任中国驻摩洛哥、葡萄牙等国大使。这些官员一生清廉,两袖清风,传为佳话,是“忠”字为训,廉风常吹之典范。

 

  这一溪滔滔不绝的西流水,滋养了韦氏子孙急公好义,乐于施舍的秉性。除了明万历年间七世祖韦伯用乐捐大片香灯田外,同一时期,一位号凤池的韦氏商人还与玉洋的邱龙池,熙岭的吴少池三结义兄弟合捐巨资,修建了始建于太平兴国年间的玉洋资福寺,并在寺庙后面建了韦、邱、吴三姓宗祠,宗祠前的碑文及《玉洋邱氏族谱》记载了发生在400多年前的这一义举。我在冥冥之中预感韦伯用与韦凤池属于同一人,遗憾的是《忠羲乡韦氏族谱》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事件、数据等皆吻合。道光年间,监生韦登元,生员韦铎、韦梦元、韦金榜、韦大模等捐资建造县学双溪书院,受县令张世珍立碑嘉奖。光绪年间,村中众多文武贡生、痒生集资,经县令特批兴建了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彰显文风鼎盛的文昌阁。民国二十年(1931),韦襄捐银240多元创办忠义小学。民国二十六年(1937),红军闽东独立师在叶飞的率领下北上抗日,途经忠洋整编、集训、休整半个月,村民们踊跃捐资、捐粮,接受革命思想教育。之后,村中青年韦春浩、韦顺命等追随叶飞队伍参加了革命。

 

 

 

  返回时,日已西斜,主人家送我们至花桥作别。桥下清波分人影,头上虹霞送客归。我忍不住随心回望,只见村庄寂静如初,溪水悠悠流淌。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主办:宁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电话:0593-2825260 传真:0593-2071960 网址:www.rczzx.com
    地址:宁德市蕉城南路72号 邮编:352100 E-mail:ndly2008@163.com
    Copyright 2012 NDL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13021636号

    闽公网安备 35090202000125号